10月22日上午,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2025年度学术年会暨第41期市情论坛在星天地娱乐城
10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年会以"面向'十五五'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为主题,吸引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发展、绿色转型、临空经济、产业布局等关键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由市情研究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何仁伟研究员主持,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共同承办。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曹广忠教授,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市情所原所长唐鑫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级高工刘永生,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策划师范旭陶,北京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胸宽研究员,以及星天地娱乐城
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赵继敏、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鹏相继做主题报告,市情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来自市社科院城市所倪维秋研究员、《城市问题》编辑部编辑潘璐以及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市情所全体科研人员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何仁伟主持会议。市情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首先致欢迎辞,介绍了本次会议主题及研讨目的。2025年10月20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一万众期待、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盛会,将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他指出,"十四五"期间,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成效显著,在经济协同、民生共享、交通互联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协同发展10多年来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区域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三地共同绘制了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开展跨区域强链、补链、延链工作。产业协同已由传统的转移承接向深度合作转变,有效推动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正奋力朝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目标稳步迈进。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其发展水平和辐射能力直接影响着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此次学术年会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希望汇聚多方智慧,以为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增添坚实助力。

紧接着,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曹广忠教授以《人口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的几个特点》为题,从研究背景、总体态势和空间特征等方面展开交流。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从2014年2月便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篇章,要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他认为,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及迁移流动、空间再分布是区域发展动态的重要表征,产业和交通是影响人口以及人才迁移流动的关键因素。人口变动背景下,京津冀出现人口空间结构重构迹象。然而,京津冀地区整体具有人才优势,但不显著且对人口吸引力略有下降,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人口增长动力较弱。从外来人口流向来看,外来人口主要流向北京、天津和廊坊三地,天津和浪费是承接北京人才外溢的主要地区。
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星天地娱乐城
市情所原所长、研究员唐鑫以《临空经济区引领世界级机场群高质量》发展为题,深入探讨了临空经济区对世界级机场群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他指出,美国亚特兰大依托强大的航空运输业,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全面繁荣;法国图卢兹则通过航空制造业的发展,引领了临空产业的兴起。同时,中国上海的航空"双枢纽"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临空经济协同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成功范例。唐鑫强调,我国应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级机场群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刘永光以《双碳背景下的京津冀世界群绿色发展探讨》为题进行报告,他认为,在"双碳"目标推动下,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绿色发展成果斐然,三地协同发力绘就生态新画卷。他指出,三地生态协同机制不断突破,PM2.5浓度较2014年大幅下降六成,"北京蓝"频现,水环境也全面改善。同时,产业协同深入推进,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800亿元。能源效率显著提升,单位GDP能耗大幅下降,绿色交通网络加速形成,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达78万辆。他强调,未来京津冀应持续深化绿色发展,探索制造业绿色转型、绿色城镇化新路径,并推进绿色消费先行区建设,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高级策划师范旭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成效与未来展望》为题,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交流。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联动合作、生态环境建设、公共服务共享和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列举了详实的数据进行论证说明。此外,他指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资源配置不均、区域一体化机制不足、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全、以及区域发展关键领域协同关联度不高等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故此,他提出应持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协同、以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发挥好"三轴"支撑与"四区"联动作用等合理建议。
北京市社科院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赵继敏从京津冀产业分布现状展开了关于《京津冀产业布局的再思考》的分享。他指出,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集聚着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天津拥有港口优势,在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具有显著地位;河北省以钢铁、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为主导,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在粮食生产及农产品加工方面也占有重要位置。当前,三地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共治、产业转移和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他认为京津冀地区存在重复建设问题,产业同质化和产业结构单一问题突出。产业链条不完善、基础设施差异以及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区域间产业协同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据此,他强调可以通过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推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北京市社科院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王鹏以《京津冀协同视阈下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特点、难点与思路》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京津冀地区已初步形成"北京技术+津冀应用""北京数据+津冀算力"的双向分工协同模式,并设立"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专项机构推动区域协作。然而,当前仍面临治理壁垒突出、产业生态断裂、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等结构性难点,导致协同水平落后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为此,他提出以北京为核心推动制度突破、深化分工协作、构建创新网络、补齐基建短板等突破思路,逐步实现从"单极带动"向"多中心联动"转变,力争在3至5年内建成全国领先的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示范区。
与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互动和深度交流。市社科院城市所倪维秋研究员重点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成就、难题及未来发展路径。其他专家学者分别从产业联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社会协同、文化旅游等多个视角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会议不仅为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也为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会议的成功举办,有望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最后,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所长、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研究员陆小成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提出了展望。他感谢各位专家在人口、绿色、临空经济、产业、数字经济等多维度的精彩分享,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 "十五五"时期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期待未来各位专家能够继续给予专业指导,共同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及其研究工作迈向新台阶。
北京市社科院市情所、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 孟贵 供稿